
對,為什麼會想看這本書,因為我覺得我跟樂樂之間的溝通有一些些些些些小問題,
怎麼說,我發現樂樂不敢跟我討論某些議題,某些他覺得我會拒絕的議題,好比說
手機的使用、讀書的時間等等,這也讓我覺得我們少了很多聊天的話題。
再加上偶然間看到歐飛先生說到張輝誠的學思達,找了網路上、YT相關的內容,
突然對教育相關話題很有興趣,所以就看完了這本書。
先說結論,我覺得這本書讓我有很多方面的思考關於跟親子間的互動對話,
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去實行他的方法,會有不一樣的火花,尤其他提供了很多
他跟他兒子之間的體驗對話,有實務對我來說最重要,讓我更有感覺好像我也可以做到。
我有兩個小朋友,一個小六(樂樂)、一個幼兒園大班(多多),相差六歲的年紀,
每天工作一忙,忙完累了就想放鬆,感覺沒做什麼,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,
有一天樂樂開始對我大聲頂嘴,我才意識到她長大了、變少女了、對我說的話
左耳進右耳出、整天只要求東、要求西、要求要一隻手機,然後,我怎麼好像
有種沒有經歷她變大過程的感覺,恩,有種失落感~~~
沒有認真記錄寫下來真的會有一種我沒有經歷她生活的感覺,所以才會想要看
這一本書《家庭裡的對話練習》,想要找到心裡最柔軟的那塊,阿不是啦,
是想看看張老師有沒有辦法補救我缺失的這塊,哈哈~~~~
書裡面的提到很多作者的"體驗實例"是我覺得這本書最棒的地方,心有戚戚焉 :
一、小朋友的"爭執" 與 "解爭執" (P210)
這一段我就很有感覺,我很習慣講道理,每當樂樂發生狀況,我都太習慣用自
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,然後劈哩啪啦連珠炮講道理,一副要把樂樂吃掉的感覺,
道理海淹沒了樂樂,甚至會烙狠話(真的很不應該),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觀點、想法,
以及內在的各種狀況,雖然事後都會再跟樂樂說明爸爸沒有那個意思,但是傷害已經
造成,會讓樂樂不喜歡跟我溝通、甚至放棄溝通(吼~~我不要樂樂不敢跟我溝通啦!!)
所以我必須要改變自己、調整自己,我覺得也是整本書看下來的感覺,
"自己的改變"才能引導小孩也跟著改變。就像作者說的,讓小朋友能
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跟我們的愛,他才能有豐沛的生命力跟能量。
四個要點(看書裡的例子體驗會更有感覺更生動):
-
先讓自己的內在穩定下來 ==>這是最重要的,心先穩定下來才有辦法往下走
-
真誠關心每一個人,包括自己 ==>穩定內心後,想想自己跟對方可能的想法認知
-
打開雙方的內在 ==> 乒乓球式的對話,一來一往打開內心,不是單方面的講道理
-
幫助雙方連結 ==>找到雙方認知的平衡
二、改變孩子一生的四個問題(P74)
這一段也是我最近在實踐的,每次樂樂多多放學回家我都會問他下面的這4個問題,
當然不是說問這四個問題,親子間的感情就會變好,重點是在四個問題回答之後我們的
回應,才是關鍵,當然一開始常常聽到的回答是 "喔 還好阿" "沒ㄟ 沒啥好事" ,
其實再細微的往下問,有很多可以聊的小事,有很多可以說的感受,只是少女的她
對老爸不習慣說出口,那就由我來打破引導吧。
1. 今天心情好不好啊? ==>這是了解女兒的狀態
2. 今天有什麼好事發生嗎?==>了解女兒的價值觀
3. 今天有好的收穫嗎?==>藉好表現激勵她
4. 有需要爸比幫忙的地方嗎? ==>表達我的關心
感覺說了好多,當然不是看完這本書就可以馬上大幅增進親子間的感情,自己先看完,
再看看能不能應用在自己的親子相處上,然後,自學思考表達,修行在個人,哈哈哈~~~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